金石堂網路書店 購物推薦 死前一定要知道的五件事



金石堂網路書店 文學推薦

死前一定要知道的五件事





死前一定要知道的五件事 評價



網友滿意度:



看書是一個最快增加"經驗"和"想法"的方式

你想過的、不曾想過的,

都有各式各樣的人把不一樣的體驗分享給大家

這也是我為什麼這麼喜歡讀書的原因~

但是讀書真的不能挑食,偶爾各式各樣的書

都要稍微看一下,才不會說在些關鍵時刻

缺了判斷的依據或概念>_<

像是這次看了覺得很有收穫的

死前一定要知道的五件事

就會是我想推薦給大家的書~

不知道就偏好而言看官喜不喜歡呢?

畢竟也要有愛才能把書看下去嘛!XD

另外附上我常用的折價券網站~

加入@Line粉絲團就能夠輕鬆拿~

推給大家試試看囉;)



死前一定要知道的五件事



本週熱銷商品:





曼陀羅式聯想筆記術 - 關鍵行動,目標導向







偷看資優生的3條線筆記術







商品訊息功能:

商品訊息描述:


























    • 《死前一定要知道的五件事》



      有些事早點做,人生結局或許就會不一樣!

      但,什麼才是如何分辨天然水晶真假人生真正重要的事?

      幸福快樂的秘訣,到底是什麼?




      不必等老了才能擁有智慧,兩百多位人生智者現在與你分享─

      在死之前,越早知道越好的五個祕密!

      真實體會全世界幸福的人,他們的快樂與人生哲理。




      律師娘/林靜如(知名作家)

      沈政男(草屯療養院老年精神科醫師)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孫越(知名演員與公益人)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誠摯推薦



      小時候,長輩告訴我們要好好聽話、用功讀書,以便將來當個有用的人。於是我們就乖乖聽話、準備考試,在乏味中帶點趣味地完成學業。出了社會以後,我們拚了命搶到一份還算不錯的工作,開始在職場叢林中探索。一路上,我們看到什麼就抓什麼,袋子裡逐漸裝了存款、車子和房子等,身旁也慢慢出現朋友、另一半和家人。這樣的人生看起來挺不錯,而且大多數的人都是這樣過,但是,你可曾覺得自己的心似乎空了一個洞,好像有什麼還沒做?



      作者約翰.伊佐(John Izzo)年輕時因為工作的關係,有機會陪伴瀕死的人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他發現每個人在死之前的心境都不一樣,有的人渾身活出朝氣,對自己的人生很滿意,有的人卻是老淚縱橫,覺得自己這輩子有太多遺憾。大家都不喜歡「死」或「辭世」等字眼,但我們的時間有限、人終究會死這件事,依舊是個事實,也因為如此,了解怎樣才能讓人生過得幸福、有意義,才那麼重要。有些真相越早知道越好,有些事情要早點去做,因為我們都沒有永遠的時間。



      一、什麼才是人生真正重要的事──怎樣才能活得充實、有意義?

      二、我們要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這些幸福人生的祕訣,隨時提醒自己不要忘了它們?


      為了解開兩個問題的答案,約翰.伊佐花了一整年與同事合力訪問了 235 位年紀介於 59 歲到 105 歲的長者,聽他們敘述自己以往的經歷與對人生的感想,從中歸納出讓他們覺得活著很快樂、很有意義的共通點──我們在死之前,越早知道越好的五個祕密。



      人通常是在頭髮逐漸花白時才增長智慧,但那時我們已經走完人生大半旅程,為時已晚,沒有足夠時間應用增長的智慧,但如果我們能在年輕時就發現幸福人生的秘訣,知道怎麼生活才有意義,對我們的人生是否將大有助益?答案是肯定的,至於精彩程度,就由看完本書的你來揮灑了。















        律師娘/林靜如知名作家

        沈政男草屯療養院老年精神科醫師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孫越 知名演員與公益人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名人推薦



        在你開卷閱讀本書前,請你先靜下來,傾聽心裡的聲音:「我是什麼人?為什麼在這裡?」「我現在的生活是我想要的嗎?」一分鐘之後,請你開始閱讀本書。

        ─律師娘林靜如/知名作家



        書中沒有上天下海、創業立功這類浮誇建議,而是以五個觀念為讀者醍醐灌頂,改變人生態度;不是亂槍打鳥,就只用五把金鑰匙,開啟智慧之門。十八歲的人應該讀,八十歲的人也可以讀,因為成長是一生的事。

        ─沈政男/草屯療養院老年精神科醫師



        認識了自己,會比較敢去追求與冒險,那是為了自我的實現,而不是逃避或安於現狀。冒險就會面對恐懼,然而恐懼教導我們智慧,敢於在心理上冒險,便有機會沒有遺憾──這是死前一定要知道的第二件事。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這本約翰.伊佐的作品《死前一定要知道的五件事》,我們讀後一定會有許多反省,可以重新給自己一個機會,好好善待自己,不讓人生留下遺憾,就從現在開始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這五個祕密吧!

        ─孫越/知名演員與公益人



        如果你正在找尋人生的意義,也在思考,究竟人來這世上一趟,是為了領悟什麼,學習什麼?本書將是很好的參考,讓你不只找到自己失落的某塊人生拼圖,並且知道,自己正在繪製的是怎樣的一張人生地圖。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 作者介紹







        約翰.伊佐(John Izzo)



        1978年哈佛斯大學(Hofstra University)社會學學士,隨後同時在馬蓋文神學院(McCormick Divinity School)與芝加哥大學分別獲得神學及組織心理學雙碩士學位,再於俄亥俄州肯特州立大學(Kent State University)進修獲得組織溝通博士學位。



        伊佐12歲就希望自己能有影響啟發別人的能力,並將畢生心力投注於個人價值、組織文化、人生目標、領袖責任等溝通顧問課程上,每年受邀百場以上的演說,並與各界知名人士同台過,如:著有《一分鐘經理人》(The One Minute Manager)的肯.布蘭查(Ken Blanchard)、美國前總統比爾.柯林頓(Bill Clinton)、加籍日裔知名科學家與環保人士大衛.鈴木(David Suzuki)博士,和名嘴歐普拉(Oprah Winfrey)等人。



        除了用說的方式,伊佐也用文字發揮影響力,文章數量豐富,多達六百篇以上,並著有三本暢銷書:《反璞歸真》(Second Innocence)、《價值轉移》(Values Shift)與《喚醒企業的靈魂》(Awakening Corporate Soul)(中文書名暫譯)。



        伊佐自小生長於美東地區,現在與妻兒住在加拿大溫哥華山區。想要更認識他的人,請上網站www.drjohnizzo.com







      • 譯者介紹





        吳綺爾



        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教育研究所畢業,現於台南某知名國立女子高級中學任教。



















      死前一定要知道的五件事-目錄導覽說明





      • 推薦序 智者的禮物 林靜如

        推薦序 五把金鑰匙 沈政男

        推薦序 人生是我們每天走過的路 洪仲清

        推薦序 請問,你有幸福的感覺嗎? 孫越

        推薦序 你來得及活出你要的人生嗎? 蘇絢慧



        前言 你可以年輕又有智慧



        第一章 為什麼有的人能尋獲生命的真義,快樂地死去?

        知識與智慧

        我們最渴求的兩件事

        在生活中實踐祕密



        第二章 長老教我的智慧

        「長老」計畫

        和長者談話的價值

        人類的智慧之年



        第三章 第一個祕密

        對你最重要的事是什麼?

        自問三個關鍵問題

        你離紅心有多遠?

        如何活出真我

        鼓起勇氣追隨自己的心

        你會在紙上寫下什麼?



        第四章 第二個祕密

        保持安全,會不會離真實的自己越遠?

        寧願站起來看到天空,也不要躲在桌子底下

        我們不會後悔失敗,只會後悔當初沒試

        遺憾躲不開,要學會如何面對

        提醒你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事

        根本沒有什麼好失去的



        第五章 第三個祕密

        愛是一種選擇

        首先,你得愛自己

        學習當一個有愛的人

        你買的BMW並不會到安養院看你

        人生有愛,就會感到幸福

        你的選擇將影響七代



        第六章 第四個祕密

        活著,是一份錢也買不到的禮物

        如果這是最後的日落

        我們能掌控的只有現在

        快樂,是要花腦筋的



        第七章 第五個祕密

        十分鐘VS.十小時的告別式

        你不會帶走任何東西,但你可以留下.......

        找到自我又能忘卻自我,才是真正幸福的人

        我們活在一個「借來的」世界裡



        第八章 準備告別人生的舞台

        你留在這世上的最後一個影響



        第九章 最後一課:只要開始,永遠都不嫌晚

        和你身旁的長老談談

        受訪者名單



        謝辭



















      推薦序 智者的禮物

      文/知名作家 律師娘/林靜如




      收到《商業周刊》出版部送來《死前一定要知道的五件事》書稿,我迫不及待的開卷閱讀,因為前一陣子一位任檢察官的老朋友本正值壯年,有個甫出生的小女娃,卻在夜裡因身體不適起身後,幾分鐘內就因氣喘舊疾離世。乍聞訊時我從不敢置信、震驚到不捨,最後開始反覆思考生命的無常在每個人身上,究竟是如何實現。告別式的當天,信奉天主教的他,在教友們的誦詩和親友的懷念感言中,接受大家的道別,儀式中一張張的投影片,讓大家在幾分鐘內覽盡了他的一生。四十幾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我感受到的是,他做了好多想做的事情,而他身旁的人,還有好多期待跟他分享的事情還沒做,「感恩」與「遺憾」交錯在眾多親友的禱念中。



      那一日之後,有些想法在我心中成形,明明是那麼真實的存在,卻又無法用語彙來描述,我和外子時不時的會聊到他的離去,我可以感受到同為人夫與人父的外子,自此驚覺年壯並非耽擱人生的理由。我和其他共同好友聊到關於他的回憶,彼此都感慨,還有好多說好的事還沒做呢,種種感受,迴盪在我心裡,揮之不去,感傷?難過?不甘願?不,都說不完全。直到有機會為本書寫推薦序,我才把這個心中虛幻的雛形,捏成了一個具體的實相。



      邏輯上,「死前」對每個人來說應該都是不一樣的時點。但看完本書,我會想要重新定義「死前」指的即是「現在」,聰明的你,應該馬上就能心領神會,「還活著」就是「死前」,那麼所謂的「死前一定要知道的五件事」,也就是「還活著一定要知道的五件事」。既然你我都還能在此倚座閱讀,就很有充足的理由,來看看到底作者約翰.伊佐想告訴我們什麼。



      簡單的說,就是到底怎樣才能活得幸福、如何才能快樂地死去。你會想,這對每個人的定義應該都不一樣吧!沒錯,約翰.伊佐想要在本書闡述的就是「如何尋獲生命的真義,快樂地死去」每個人都不一樣,這樣說來,本書的意義在哪裡?約翰進一步在這樣的內涵下,訪談了二百三十五位來自不同背景,年紀從五十九歲到一○五歲的智者,然後以實證的方式向你印證,這些「隨時都可以快樂地死去」的智者都一樣,你一定有興趣,畢竟雖然每個人的生命長短不同,有限卻是相同的。



      就像作者的父親,三十六歲就去世,那天他們還聚在一起開心的野餐,事情就發生了,他認為自己的父親人生並不完美,卻驟然劃下句點,沒有機會重來一次。他的妻子在三十七歲的時候突然中風,讓他們對健康及人生的信心 突然瓦解,而他至今回想起來最深的感受竟是,他並沒有在她最需要的時候陪 在她身旁。於是,他起心動念找來這兩百多位智者與他們一同啟程踏上揭祕之旅,透過傾聽,找到了人類心中真正的渴求──「追求人生的幸福和意義」,也就是體驗生命的喜樂與了解自己誕生在世上的意義,最後也尋獲了這些智者達到這個境界的五個祕密。



      誠如作者所言,人通常是在頭髮逐漸花白時才增長智慧,那時我們已經走完人生的大半旅程,為時已晚,沒有足夠時間好好應用我們增長的智慧,如果我們能在年輕時就發現幸福人生的祕訣,知道怎麼生活才有意義,對我們的人生是否將大有助益?而有時不到生命盡頭,無法確定一個人是否已經找到幸福,有些人年輕時意氣風發最後卻抑鬱收場,所以作者決定透過訪談六十歲以上的長者來了解,對他們來說,什麼是人生真正重要的事,藉此汲取他們身上的智慧。



      關於這點,中國的孔夫子也用最精粹的文字演繹了這個道理「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而我覺得作者書裡所引用的美國著名哲學家梭羅名言,更是用最淺顯直接的方式一語中的:「人生最大的悲劇莫過於,你花了一輩子的時間釣魚,最後才發現自己並不想要那條魚。」你就明白,從這些長者身上所尋獲的這五個祕密有多麼珍貴,而究竟五個祕密為何?在你開卷閱讀本書前我先賣個關子,邀請你靜下來,傾聽你心裡的聲音,也就是這些在死前覺得自己這輩子活得很滿足、沒什麼遺憾的智者不斷問自己的:「我是什麼人?為什麼在這裡?」,還有「我現在的生活是我想要的嗎?」,一分鐘之後,請你開始閱讀本書。



      推薦序 人生是我們每天走過的路

      文/臨床心理師 洪仲清




      「人生不是哪一個目的地,而是我們每天走過的路。」



      這是我最近對某位朋友講的一句話,他因為家裡的事,煩心操勞,失眠疲憊,記憶力越來越糟。很多事沒辦法解決,但是照顧好自己,善用此時此刻,這是操之在己,多做一點就是一點的行動。



      這是《死前一定要知道的五件事》的第四件事,活在當下的概念。朋友告訴我,他真的不知道還能做什麼,我提醒他,睡眠問題可以先面對。能睡飽,心情會比較好,對於苦難也更能承受,腦力也能恢復一些。



      「沉浸在人生的每一刻,不評斷自己的生活,只是用心體會活著的感受。」



      這是書中給「活在當下」這個概念所下的定義。既然正在進行我們的生活,就下定決心認真好好過,不用把過多時間花在評斷自己。把握當下,「現在、馬上,我能夠做什麼,讓自己更好?」多問這種問題,自然而然就會知道 還可以如何行動。



      生活不是我們碰上了什麼事,而是我們對這些事怎麼回應。擔憂、懊悔,都是一種回應的方式,用這種情緒過生活,不知道未來會不會比較好,但常能減少我們現在的平靜,這是比較確定的事。



      我面對的當事人,在心理上痛苦的時候,常會想著,「到底我這樣每天生活,是有什麼意義?」



      負面情緒常提醒我們,我們失落了生活的意義,這對我們來說,不見得是壞事。找出意義,生活會更有動力。然而,有了負面情緒的引導,這個微小的聲音一直在呼喚著我們要注意,我們卻置之不理,那是沒有忠於自己──這是第一件死前我們要知道的事。



      「一個人如果沒有忠於自我,通常源於小時候不是問自己想做什麼,而是拿自己和別人做比較。」



      可想而知,小時候父母的教育方式,會明顯地影響一個孩子追尋自我的努力與方向。父母一直拿孩子跟他人做比較,好比較的就拿來比,最後就會聚焦在可以計量的成績,或者外在具體的行為,流於表面。至於內在的探索,什麼 是我們想成為的人與角色,恐怕就容易被我們忽略了。



      認識了自己,會比較敢去追求與冒險,那是為了自我的實現,而不是逃避或安於現狀,假裝人與事都不會改變,遷就習慣而不管自己喜不喜歡。冒險就會面對恐懼,然而恐懼教導我們智慧,敢於在心理上冒險,便有機會沒有遺憾──這是第二件事。



      像是勇於表達自己的感受,勇於改變自己,突破尷尬肯定對方,去愛一個人。愛有可能失落,但不去行動,只想等著接收,得不到愛的機會就會大得多。



      愛可以是「一種『選擇』,而不是一種情緒。所以,人生活得幸福、有意 義的祕訣就是:選擇當個有愛的人,選擇去愛。」



      當然,能愛人,前提是要愛自己。習慣用關愛的態度面對自己,會比較自然地這樣面對我們所愛的人。不過,在我面對的當事人之中,也有人是因為先有強烈的動機想要愛孩子,然後再學著愛自己,這也很好。用一致的態度面對人我,會活得比較輕鬆。



      我們假如得不到愛,我們可以學著去愛──這是第三件事。這要回到起心 動念上下工夫,即便我們沒開口講話,大腦的自然反應,還是會每天跑出幾萬 個念頭,在跟自己對話。



      所以,與其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不如選擇愛自己。想像一下,我們是要在自己心裡種一朵花,還是一株雜草?



      當我們自己有了足夠的愛,付出就是一種隨手功德。能不感覺匱乏,才能體會施比受更有福的道理──這是第五件事。



      在心理治療領域有一種說法,負面情緒跟自我關注,有明顯的相關。



      「如果你把注意力一直放在自己身上,你只會越來越不開心,但如果你有機會幫別人忙,你的心情自然就會變好。快樂,來自於幫忙和關懷。」



      量力而為的付出,能夠讓自己與他人產生連結,感覺歸屬。然後副作用就是,我們能因此感覺更幸福。



      這五件事,其實是五種過日子的價值觀。要找到意義、追求幸福,這五件事,又變成了五種方向,可以努力落實在生活之中。那麼,往這條路上走,就比較不會畏懼死亡。祝福各位朋友,活得朝氣蓬勃!



      推薦序 請問,你有幸福的感覺嗎

















      自問三個關鍵問題



      我們要如何忠於自我?秘訣就在於要「活得有目標」,要常常不斷自問三個問題:

      ● 我有沒有跟隨自己的心,忠於自我?

      ● 我的人生有沒有專注在我覺得真正重要的事上面?

      ● 我現在的樣子符不符合我想當的那個人?



      七十一歲的喬治,是一名退休物理學教授,他教書教了快四十年,學生橫跨好幾個世代,我很自然就問起他教成千上萬個學生有什麼心得,他告訴我:



      「聽從自己意願的學生,跟那些沒聽自己意願的學生,有很大的不同。」他說有些學生在追求別人的夢想,可能是他們父母的,也可能是他們自己不小心走進不合適的領域,這些學生總是在垂死掙扎。但那些聆聽自己意願的學生,他說:「有的雖然不怎麼聰明,卻總是能夠克服挑戰。很多年之後,當我遇到自己教過的學生,那些聽從自己意願的一直都表現得很好,沒聽自己意願的似乎一輩子都在垂死掙扎。」就像喬治博士在他學生身上看到的,我也在受訪者身上看到相同的差異。當你跟隨自己的心,整個世界都會不一樣,我看過好多因為忠於自我,整個人活得很幸福的例子,也看過好多因為不正視自己內心的想法,而一輩子抑鬱不得志的例子。



      一個人如果沒有忠於自我,通常源於小時候不是問自己想做什麼,而是拿自己和別人做比較。在這些受訪者當中,有位演員安東尼,高齡八十五歲還持續在做導演和表演的工作。過去七十幾年他一直走在自己嚮往的路上──演戲和娛樂,即使到了現在,他的醫生告訴他:「無論你做的是什麼,持續下去,因為那對你很有用。」安東尼說:「我做的就是忠於自我。」



      安東尼跟我說他在很小的時候,總是會觀察高年級的學生,每年選一個當榜樣,希望自己變得跟他一樣。直到有一天,他突然了解自己並不是這些人,讓自己快樂的方法並不是決定要變成哪一個人,而是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他給我的建議是:「別想著當別人,只要確定自己當的是自己就可以了。」









      編/譯者:吳綺爾
      語言:中文繁體
      規格:平裝
      分級:普級
      開數:25開15*21cm
      頁數:240

      出版地:台灣













      商品訊息簡述:








      • 作者:約翰.伊佐

        追蹤







      • 譯者:吳綺爾








      • 出版社:商業周刊

        出版社追蹤

        功能說明





      • 出版日:2016/6/2








      • ISBN:9789869312820




      • 語言:中文繁體




      • 適讀年齡:全齡適讀








      死前一定要知道的五件事





    arrow
    arrow

    dianetla4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